第(1/3)页 林序跟江星野吃了一顿普普通通的午饭。 甚至都不是去餐厅,只不过是在开着空调的车上吃了一顿营养师送过来的打包好的盒饭而已。 但这顿饭吃完之后,他确实轻松了许多。 江星野总是来的那么及时,回想起来,好像很多时候,自己几乎要走到悬崖边的时候,都是被她一把拽回来的。 这种“被拽回来”的瞬间在当时或许并不明显,但事后回想起来,多少有些惊心动魄。 吃着盒饭的时候,林序旧事重提,问起了有关“两人关系的重要节点”的事情,江星野的回答只有一个: “等哪天我们成了最亲密的革命战友的时候再告诉你”。 所以这是某种反向求婚吗? 听到这个回答的林序也是哭笑不得,但他也知道,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捏吗,表白都还没表白过,现在就要进化到求婚? 也太扯淡了点。 但,似乎两人的关系,也确实正在自然而然、顺水推舟地发展。 或许,真的不用太着急。 送走了江星野,林序坐着车前往协调小组办公室。 一路上,他看到了许多“突如其来”的变化。 大量工地正在开工,整个金陵市区的基础建设工作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围绕着天穹科技、围绕着发射场,许多工人如同辛勤的蚂蚁一般汇聚而来,为这个他们并不知道具体意义的项目而努力。 世界已经开始改变了。 就在自己手里。 林序默默无语。 他低头看向挂在背包上的那个小小的模型,上面的六个字清晰可见。 星星永远都在。 她会在,星星也不会消失。 因为,这个世界的末日,终将被解决。 向前! 林序走进协调小组的办公楼,在自己的会议室里召集了一场简单的会议。 参会的所有人,都是协调小组的核心人员。 其中包括主要负责高能物理领域基础研究的王一帆,负责总体情报协调和调度的陈义心、秦风,负责各工业部门调度支援工作的军民融合委办代表赵士程,以及国资委代表贺炔。 他想要讨论的问题很简单。 关键节点已经达到,但下一个节点具体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定论。 那么在这个“空窗期”内,协调小组的工作应该怎么走。 林序首先通报了自己在节点之后、在看到新的世界之后发现的重大科技进展,并列明了后续可能推动现实世界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包括量子技术、引力波探测技术、核热液氧发动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更完备、更高效的工业生产技术。 而在听完他的介绍之后,委办的赵士程首先发言。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哈。” “从目前的特征来看,林序同志看到的那个‘未来世界’,一定是经过了生产力大发展阶段的。” “而生产力大发展,肯定不只是跟量子技术、基础物理学进展有关。”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核热液氧发动机,这分明就是90年代的技术,但因为其设备制造难度大、材料要求高、加工精度要求严苛,我们到现在也没有把它当做主流技术来发展。” “而那个世界-——我们暂且就称之为未来世界吧,竟然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那就说明,他们一定是在‘工业体系’上有突破。” “所以我认为,所谓的节点,很可能就跟工业体系突破有关。” “当然,即使无关,我们从这个方面下手,也是最稳妥、收益最大的选择。” “这个观点大家赞同吗?” 赵士程虽然是委办的代表,但他本身是搞工业的,年轻的时候甚至还在早就已经取消的重装办任职过。 所以他关注的重点也是工业,这无可厚非。 他提出的观点多少是带着点个人色彩的——林序本来以为这会招来反对,但没想到,会议室里的所有人都点了头。 包括王一帆。 “我认为老赵说的是对的,哪怕是基础物理的发展,也一定跟生产力强相关的。” “我们要建造更好的实验设备,也必须依靠更强大的生产力。” “所以,用一段时间,先把基础打好,我认为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我先举手了,其他同志呢?” 话音落下,众人纷纷举手。 林序当然也表示赞成,随即问道: “如果从工业体系升级的角度来寻找那个‘节点’,那我们具体要做什么?” “或者说得直接一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三板斧。” 赵士程回答道: “能源,通讯,智能化。” “因为林序同志的精力也有限,时间也有限,我们就不要搞得那么繁杂。” “我就说得武断一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