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袖子被谢迁拽住,谢迁一脸的慈祥和蔼,像是亲爹在看亲儿子,“莫急,夏詹事这么着急作甚?当初你参考会试之时,乃是老夫添居主考,论起来,老夫还是你的座师。 老夫托大,便唤你一声贤侄,贤侄觉得可还中听?” “中听的很。” “既然贤侄觉得中听,那贤侄便和老夫说道说道,你打算去忙什么?又要去哪里走动?” “噢,先去打听一下百官都住在何处,而后挨家挨户的拜访,帮三位阁老充当说客。” 李东阳的眼睛都睁大了,“你要帮老夫等人充当说客?” “昂,诸位阁老既是已然同意,却又担心百官反对,下官只好代几位阁老去找百官说道说道。” 刘健心里一突,觉得自个儿的清誉要遭。 谢迁已是开口了,“贤侄,你莫要如此,国之大事怎可私下去谈,这岂不是有结党之嫌,这不是臣子之道。” “那谢阁老觉得何为臣子之道?” 刘健在旁边一脸肃容的道:“身为臣子,自是全依陛下的意思。” “.” 夏源在心中叹口气,指望这帮阁老顶个事是踏马的真难。 不过总算是给了句准话,虽说依旧不大顶事,但能有这样的结果也算是完成了任务。 大明朝悠悠走过这一百多年的岁月,皇帝早已不像建国初期那般集大权于一身,更多的是依靠法理,依靠所谓的正统性去统治天下。 帝王的权柄被分割成好几份,而这帮大臣无疑拿的是最大的一份。 以至于发展到现在的明中期,有些现象已是成了庙堂上的常态。 比如这帮位高权重的大臣,决不肯偏向于皇帝,哪怕皇帝是对的,仍然矜持的像个卖艺不卖身的小姐。 若是旗帜鲜明的力挺皇帝:会遭人唾骂,是个攀附皇权的幸进之臣; 会被人戳脊梁骨,是靠着阿谀皇帝才得以爬上高位; 会被底下的官员,被天下士林看不起;会影响所谓的清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