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先知暗示-《莫言,天下》
第(2/3)页
刘协语气沉重,像是斟酌许久的感言,他拿起酒樽向着关羽一饮而尽。莫言闻此,差点被菜噎住,捂住嘴咳嗽了几声,她知道刘协放不下汉室,想要好言拉拢关羽,可是刘备他就这么信任吗?莫言从不认为刘备是个真君子,即使刘备确实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品德,可刘备逃亡弃妻儿是真,在刘协禅位给曹丕后不也是称帝了?莫言读三国时,就觉得刘备虚伪,不如曹操来得真切。可穿越到了这里,发生了这么多事,莫言对三国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她憎恨曹操的残酷冷血。
清宴宫内寂静一片,除了莫言刚刚的咳嗽声,所有人皆不敢发出任何声响。莫言趁此间隙,从发髻上拿下珠花银簪,偷偷藏于衣袖中,假装丢了银簪,柳眉一皱,惊叹出声:“不好。”
刘协侧目看她,问道:“怎么了?”莫言俯身行礼,道:“回陛下,妾身发髻上的银簪不见了,想来应该是路上不小心落下的。妾身能否让春意出去找找?”
“不过是普通的银簪,不必特意找寻了。”
“这支银簪是陛下赠予妾身的,妾身一直很喜爱,若就这么放弃了,一来愧对陛下的厚爱,二来明明知道它就在宫内丢失的,却故意不找,不是很可惜吗?只要它还在宫内,它就得回到妾身的身边。陛下,妾身说得对吗?”莫言调皮眨眼,意在提醒刘协。
“难为你有心了,是朕没想周全。春意,你去外头找找,让守门的内侍、侍女都随你在外头找找,没找到就先别回这里了。”
春意明明记得进入清宴宫前,殿下头上的银簪还在呢,怎么这会儿就不在了呢?即使不解,她只能应声离开,吩咐内侍与侍女一同寻找银簪。现在清宴宫只剩下刘协、莫言、关羽、玉娘以及襁褓之中的刘承。
关羽在春意走后,突然起身离了坐席,在中央重重下跪,声音响彻清宴宫。“陛下,您是天子。羽乃臣子,为陛下效劳是分内之事。昔日与大哥三弟揭竿而起,就曾誓言对上要报效朝廷,对下要安定黎民,大哥是陛下皇叔,皆是皇室血脉,羽更应助陛下一臂之力。可如今大哥生死未知,作为二弟的我又如何鼎力相助。”
“关将军,若我告诉你,皇叔非但没死,还活得好好的呢?”莫言的话犹如在棋盘上落下数子,掷地有声,久久不去。
关羽、刘协向她看去,莫言微笑点头,刘协眼中闪过惊讶,但他没有阻拦莫言接下来的话。关羽过于震惊,抬头直视了皇后,但很快意识到失礼了,便迅速低了头。“丞相派人四处打听都没有大哥的下落,殿下如何知晓?”
“陛下,妾身逾越了,还望陛下不要怪罪妾身。”得到刘协的许可,莫言起身缓缓走向了关羽,那支银簪被她紧紧攥着。“我虽是一介女流,又在皇宫之中,自然比不得朝堂之上的大臣们。可摆在眼前的事实,我一个女子亦能明白知晓。那丞相又岂会不知?将军一心要找寻皇叔,若真找到了,丞相还能留住将军吗?可是不能不给个交待,所以丞相派人去打听,带回来的又都是假消息,为的就是留住将军。我曾听陛下说过皇叔的事,皇叔年少时颠沛流离,备尝艰辛,聪慧有谋,还善于识人,如关将军,张将军……”莫言将手中的银簪突然放下,在关羽身边稍稍多走了两步,后惊呼出声:“我的银簪!原来在这里呀。”
在拾起银簪的时候,迅速说了一句:“刘备在袁绍处。”关羽的眉目更显凌厉,双手紧握成拳,发出清脆声响。莫言吹了吹银簪上的灰尘,望着席上的刘协,她没有掩饰笑意,就这样笑着说:“陛下,我说得没错吧?只要簪子还在宫里,它就一定可以回到我的身边。不过我以为它在清宴宫外,没想到就在眼前呢。或许这世上,真的有很多东西就在眼前,我们却不知道。”莫言的最后一句意有所指,笑容逐渐消失,她低头回到了刘协身旁。“玉娘,将承儿交给我吧。”
莫言从玉娘手里接过刘承,刘承睁着眼睛看着她,他从进门开始就未曾哭闹过。“陛下,看承儿多懂事得体呀。许是承儿与我们想的一样,也望将军早日找到皇叔。妾身与陛下一同向将军敬酒,恭祝将军沙场得胜,心愿得了。可好?”莫言用另一只手举起酒樽,欲敬酒而饮。
“好。关将军,朕与皇后敬你一杯。请将军放心,朕不会自乱阵脚,只要皇位还在朕的手中,朕就会奋力一搏,将军在外,朕自有办法与将军联络书信。将军日后与皇叔重逢,务必请他放心,他是朕的皇叔,朕一定信任于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