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6章 昏君排行榜-《汉末三国志》


    第(2/3)页

    No.6韩馥

    韩馥原来是冀州之主,在汉末初年担任冀州牧一职,他是反董联军非常关键的一员,在当时负责袁绍和酸枣大军的补给,然而韩馥不愿意袁绍做大,所以对此多有限制,最终导致酸枣联军解散、袁绍麾下士兵补给不足无力征讨,后来袁绍设计联合公孙瓒,逼迫韩馥下台。

    No.5刘璋

    刘璋是汉末出名的暗弱之主,早先赵韪等人扶植刘璋上台就是看在他为人懦弱这一点上,刘焉死前留下的三位核心大臣,张鲁反叛割据汉中独立,赵韪叛变一度围困CD刘璋在东州兵的帮助下才勉强平定叛乱,庞羲也准备举兵作乱,只是未能成行罢了。

    刘璋在益州掌权时期,麾下野心勃勃之辈是相当多的,后来还有张松、法正等人勾结刘备,谋取益州的事情,刘璋作为一州之主,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却准备让他人帮助自己打仗,意图坐享其成,其结果为刘备做了嫁衣。

    No.4孙权

    孙权在晚年那是相当昏晕的,他虽然在封王称帝之前表现的都还不错,不过正式建国后,孙权任用小人的事情就不少见了,通货膨胀问题在孙吴可能也挺严重的,辽东的事情上孙权原来准备把公孙渊当枪使,看低对方的智商,结果反被公孙渊当猴耍了,闹了一个大笑话。

    不过二宫之争才是孙权晚年的最大昏晕之作。在长子孙登去世后,本来三子孙和当太子当的好好的,孙权非得拉出鲁王孙霸和他打擂台,弄得吴国内部站队分裂,孙氏内部也就此人心不稳,一个个野心都被激发出来了。

    二宫之争闹了快十年,孙权最终不得已将两个儿子都废了才得以收尾,为此还搭上了一个刚刚提拔起来的丞相。二宫之争结束时,孙权无视魏国刚刚发生的高平陵之变,不立长子,还敢让年幼的孙亮做太子,曹芳的前车之鉴完全就当没看见。最后孙权在临死前,在明明知道诸葛恪刚恢自用,不适合做辅政大臣的情况下依然让诸葛恪独掌大权,为吴国日后的祸乱埋下了根基。

    孙权的很多表现实际上就是第二个袁绍。

    No.3袁绍

    袁绍在早先更够做大,不仅仅是依靠家族的声望,自身的能力与努力也是看得见的,然而袁绍做大之后,就开始排斥沮授和田丰这些忠良的大臣,而亲近郭图这些小人,不听沮授的劝谏迎天子还纵容自己的儿子们争嫡,在官渡之战前更是因为幼子生病而放弃大好战机,在决战时,依然固执己见,最终导致乌巢大败,全军覆没。

    袁绍在官渡之战后勉强平定了北方的内乱,不久病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