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山东关陇之争-《人在大唐,谋朝篡位》


    第(2/3)页

    窦建德旧部频频遭到抓捕和杀害,人人惶恐不安,河北遂降而复叛,窦旧部刘黑闼等先后两次起兵,勾结突厥对抗中枢,唐数易主帅,直到太子李建成采纳魏征军事打击辅以政治怀柔之手段,拉拢山东士族,河北兵乱才算平息下去。

    但这没完。

    到了太宗时候,唐廷出于对河北之地的忌惮,刻意实行了一种对河北的“苦役政策”,李世民的做法比杨广高明,没有施行杨广扫地为兵那一套,而是专门下令不在河北增置折冲府。

    而不在河北增置折冲府的结果是,朝廷对东北用兵时因为河北兵力不足,而要从关中、东南调兵,而河北作为大后方,免不了要承担大军后勤重担。

    而唐军将校、河北官吏往往又以军需为名,大肆盘剥民众,导致河北从原来的人口千万、物阜民殷之地变成了愁苦之地,百姓多不乐其生。

    到了武周时,城傍兵首领归诚州刺史孙万荣、松漠州都督李尽忠为营州都督赵文翙欺辱,起兵反周时,河北之地甚至有数万人参加叛军。

    足可见唐在河北有多失人心。

    而玄宗在继位后,并没有纠正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反而是更为倚重依附胡人部落武装,甚至是将这些武装视为了抵御强敌、维护边疆稳定的可靠力量,于是大量胡兵胡将走上了历史舞台。

    如果仅仅是如此再加上河北民众饱受疾苦那其实也没什么,关键是寒门士子、山东庶族也因为关陇士族把持上升通道,报国无门,于是这些郁郁不得志的书生要么继续留在京中做了勋贵豪族的门客,吟诗作赋,一诉衷肠,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要么就是入了藩镇幕府。

    而那些入了藩镇幕府的书生当然不甘心天下就由世家门阀永远把持,于是他们开始鼓动那些手握重兵的边将造反。

    恰巧,安禄山、史思明于河北深孚人望,而且又有野心,于是……安史之乱顺理成章的发生了。

    当然了,河北之地一心向唐的士大夫官吏百姓也是大有人在。

    只是在唐军平叛过程之中,糟糕的军纪最终促成了河北士民与安史集团的合流,而他们一合流,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互补就完成了。

    大唐再想征伐,一个字,难!

    而皇帝任命他为河北道黜陟副使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想他和黜陟大使洪经纶一道去河北宣威。

    顺便摸一摸河朔三镇的兵政形势,好决定先打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