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两个大楚,两个楚王-《大宋骄阳》


    第(1/3)页

    楚王钟相几乎灭门,其一脉仅存少子钟子义。

    按常理子继父志,由钟子义继任楚王,吸取失败教训,继续领导义军征伐朝廷,这对义军来说是当前最佳选择。

    然而只要人聚集的地方就有不安分的人存在,这些人自私自利,不顾大局,钻营取巧,唯利是图,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达不到目的决不罢休,就算毁了整个楚国也在所不惜。

    钟相生性敦厚,自称楚王后大封有功之人,拜相的拜相,封将的封将,虽说大将军不如大白菜,但跟自己出生入死的都有封赏。

    其中他把军权集中起来,封五个王统领。仁王钟彪是他堂弟,虽领五万人马,但权力极大,他兼领军权制衡其他四王。忠王夏诚、义王杨幺、信王刘衡、礼王黄佐各率十余万军队,负责攻城拔寨,而钟相这个国王也没有闲着,亲自筹备粮草供将士食用。

    本来钟子义继位无可争议,但信王刘衡、礼王黄佐却突然站出来唱反调,称国难临头应有德高望重者继位力挽狂澜,钟子义年少轻狂难担重任,他继位大楚便离亡国不远了。

    而后众官询问谁是德高望重者时候,二王露出咄咄之势,均言仁王钟彪就是德高望重者。

    虽然钟彪做出惊愕状,还寻些不痛不痒的理由拒绝,但明眼人都清楚,钟彪演戏是假,篡权才是真的。

    想想钟相待他如父,如今亡者尸骨未寒,他就算尽机关夺弱侄王位,仁王无德更无仁可言。

    能当官者均是伶俐之辈,心中虽鄙视钟彪千百遍,然出言反对者寥寥无几。这就是官场规则,在结果不明朗之前,最好保持缄默静观事态发展,倘若跳得早了,反对者上位,永远有穿不完的小鞋。

    当结果明朗后,自己不论是愿意,还是违心都可以义正言辞的支持,锦上添花永远比雪中送炭保险。

    然而并非所有官员都是这样的心态,忠良之辈虽少,但不是没有。

    忠王夏诚、义王杨幺不辱先王封赐的忠义二字,率先跳出来反对,二人均言自古王位父子相传,哪有兄弟相传的道理?且仁王钟彪非钟相亲弟,传位与他义军多不服,内部有裂缝才会成为亡国的原因。

    刘衡、黄佐知其二人必会反驳,准备好的说辞脱口而辩,皇位兄弟相传并非空穴来风,其实早已有之,远的不说,就说本朝太祖赵匡胤仙逝,皇位就是由太宗赵光义继承,兄终弟及也开拓了大宋泱泱河山。

    夏诚立刻反驳,义军反的就是赵氏天下,你们拿赵家的规矩来处理钟家的事,这种赵冠钟戴的做法谁服?你们左一个太宗右一个太祖叫得欢,听起来更像是宋朝的大臣,一点都不像大楚国的官员,那你们不去临安,冒着杀头危险呆在这里干什么?
    第(1/3)页